国际上大宗商品交易的发展经验表明,以“价格+基差”为定价模式的现货贸易,能够有效解决企业的个性化风险管理需求、规避基差波动对套期保值效果的影响,从而更好发挥定价功能。大商所将持续推动钢铁企业开展基差贸易,整合各方资源,通过大商所企业风险管理计划、培训交流等,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风险管理方案,稳定企业生产经营,助力钢铁行业健康发展。
此外,从需求主要来自于基建与房地产行业的水泥行业来看,其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推进的行业之一,目前也已进入以存量资源为载体的发展阶段,未来面临的也是减量发展的局面。的数据显示,季度,水泥产量同比减少23.9%,粗钢产量同比增长1.2%,钢材产量同比减少1.6%。相对而言,水泥产量更多反映当前实际需求,而钢铁产量则承载了过多未来预期。
在这种形势下,钢铁行业需要冷静思考——后面要“追回来什么?”显然,要“追回来”的不是本就没有减少太多的产量,A672A50CL12美标焊管报价,而是产值和利润。2019年,在产量增加的情况下,钢铁行业营业收入增加、利润大幅减少,增收不增利;今年季度在产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,营业收入减少,利润进一步大幅下降,与2014年~2015年的情况较为相似。
虽然需求强度对市场运行至关重要。但我们无法忽视的是,决定市场运行的应当是供需关系,一味期冀需求“井喷”来拯救钢材市场是不切实际的。况且,我认为后期钢价走势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供给弹性。自2016年以来,钢铁行业的“春天”很大程度上来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红利,行业本身的竞争力和议价能力并未有实质性提升,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一是作为普材类的建筑钢材利润水平长时间**优特钢品种材,导致钢厂产品结构优化缺乏市场动力。二是钢铁行业对上游原料(尤其是铁矿石)议价能力没有明显提升。三是行业集中度没有实质性提升,产品的同质化竞争依旧较为激烈。受此影响,在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压力且没有政策约束的情况下,钢铁企业依然难以避免重复走上同质化竞争的老路。而同质化竞争的本质是价格竞争和成本竞争,而成本很大一部分变量来自产量,增产可降低钢企平均固定成本(AFC),进而可能形成循环的高产量、高库存、低价格局面。